足球比分

当前位置: 主页 >> 动态资讯 >> 正文

【讲座报道】北外法语世界讲堂第99讲:十九世纪诗人对亚历山大体诗律的塑造——以雨果、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兰波为例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1-10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29日下午,波尔多蒙田大学文学教授、法国大学研究院成员Eric Benoit先生在主楼234会议室为北外师生开展了题为“十九世纪诗人对亚历山大体诗律的塑造——以雨果、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兰波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聚焦十九世纪法国诗歌核心诗律形式,深入探讨了诗歌形式与语义效果的内在关联,令北外师生收获颇丰。讲座由足球比分 邵南副教授主持。

Eric Benoit教授首先对本次讲座涉及的核心诗律概念,包括亚历山大体(alexandrin)、停顿(césure)[1]、半句诗(hémistiche)、意群跨行(enjambement externe)、意群跨停顿(enjambement interne)、三节拍段诗句(trimètre régulier)等作了简要阐释。随后以十七世纪诗歌创作实践为参照,以布瓦洛(Boileau)的诗句为例介绍了亚历山大体诗律的早期发展特征,即主张句法结构与6+6的音节划分相契合,即让6音节后的停顿契合语义表达习惯,达成音义同步的效果。不过,同时代的莫里哀已开始在诗体戏剧《伪君子》中开启句法结构与韵律划分不一致的创新实践,为的是令诗律形式服务于人物塑造。

[1]以下所谓“停顿”均特指亚历山大体诗行中第六音节后的停顿。

针对19世纪法国诗人对于亚历山大体诗句的塑造,Eric Benoit教授以雨果(Victor Hugo)、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魏尔伦(Paul Verlaine)、兰波(Arthur Rimbaud)、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为核心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五人对亚历山大体诗律的突破与创新。

Eric Benoit教授首先列举了雨果、魏尔伦和马拉美的若干诗句,体现出浪漫主义运动以降的诗人如何让意群更自由地跨行或跨停顿,并通过制造音义异步,营造空缺、溢出、失衡等效果,强化诗歌的情感表达张力。教授指出,诗歌形式层面的处理手法能够服务于语义表达效果,而经由十九世纪诗人的创作,意群跨越诗行和跨越停顿均成为强化诗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随后,Eric Benoit教授将十九世纪诗人在亚历山大体中对停顿的创造性利用归纳为“空白效果”和“充盈效果”两大类,并结合具体诗句展开讨论。

“空白效果”是指由停顿在原本连贯的语流中安插沉默,即通过语音淡化使读者体验空白。经常利用停顿营造这种效果的诗人主要有马拉美和魏尔伦,而伴随“空白效果”停顿的往往是虚无、黑暗的意象,或迷惘、惶恐的情绪。具“空白效果”的停顿由此营造出一种欲言又止的态势,透露出诗人的“失语”之忧。

“充盈效果”则是通过停顿蓄力,使得紧随停顿后的音节在音响效果上得到特别加强,语义相应地获得凸显。这种停顿方式主要由雨果创始并大规模采用,随后为波德莱尔和兰波所借鉴。具有“充盈效果”的停顿有利于凸显情感的起伏,营造雄浑激昂的气势,与浪漫主义运动以来诗人追求文艺自由,勇于冲破旧法的精神紧密相连。

最后,关于亚历山大体诗律的发展脉络,Eric Benoit教授结合马拉美的诗歌主张展开论述。马拉美在认可亚历山大体诗律价值的同时,强调不可过度依赖传统规则,呼吁诗人另辟新路。实际上,当时诗歌与音乐的演变趋向存在共性——音乐摆脱节拍器式的规整性后更具艺术张力,诗歌亦需突破传统韵律束缚以重寻自身的“音乐性”与“灵活性”。基于这一观点,Eric Benoit教授对亚历山大体诗律的演变特征做出总结:1870年之前,“6+6”的音节划分规则仍被广泛遵循;1872年起,句法结构与节奏划分的不协调现象显著增多,导致第6个音节的重读与诗节停顿在连续音节中逐渐模糊。教授主要列举了兰波的若干例子,说明了延续数百年的亚历山大体经典节奏如何逐渐融入日常口语流,诗节的清晰停顿如何淡化乃至消失。这一取消停顿的趋势意味着法国古典诗体已走向末路,现代自由诗的取而代之已成定局。

整场讲座,Eric Benoit教授通过慷慨激昂的诗歌朗诵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令现场师生由衷仰慕,陶醉其中。讲座尾声,现场师生围绕雨果诗行中的停顿问题、诗歌与音乐中法语词尾e的发音规则、法国学生经典诗歌学习情况等学术问题与Eric Benoit教授展开深入探讨。针对法语学习,Eric Benoit教授提出建议:聆听发音标准的法语歌曲,也是感知法语语音,提升法语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

(撰稿人:张睿涵)